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何不同?硕士和博士又有哪些不同?这是不少人都有些困惑,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法也有不少版本,大家挑选了几个比较经典的版本,以期能和大伙一同探讨。
01学生版
发际线已说明了所有。
02
红烧肉版
本科论文
第一章:红烧肉的概念和种类;
第二章:各种红烧肉不同和特征;
第三章:东坡红烧肉的具体特征;
第四章:烹制东坡红烧肉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结论:东坡红烧肉可以更美味。
硕士论文
第一章:关于猪肉做法的文献综述;
第二章:红烧肉做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三章:传统红烧肉制作和研究方法介绍和比较;
第四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红烧肉做法的启示;
第五章:剩余价值红烧肉的具体做法;
第六章:剩余价值红烧肉的革新之处和进一步研究建议。
结论:红烧肉非常不错吃,但吃的过程中注意区别,剩余价值理论指导下的红烧肉做得会更符合社会主义实践进步。
博士论文
序言:历史中猪肉菜谱的文献综述、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不足和问题;
第一篇(第一章到第三章):猪是如何培养的;
第二篇(第四章到第五章):猪的每个部分肉质的区别和用途;
第三篇(第六章到第七章):马克思理论不同进步阶段对红烧肉进步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篇(第八章到第十章):红烧肉制作的实证研究(变量选取、理论模型和计量剖析)。
结论:红烧肉是否可以吃取决于不少复杂的原因,总体来看,在满足肯定约束条件的状况下红烧肉是很好的营养、美容食品,但操作过程的障碍还需要通过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有必要的状况下需要进行理论革新和政策支持,使红烧肉更好地达成增加营养、防止增肥和促进社会和谐有哪些用途。
03
圆圈版
想象这个圆圈代表了人类的所有常识。
你小学毕业时,知道了其中一小部分。
高中毕业时,知道了更多。
拿到本科学位后,你有了我们的专业。
硕士学位叫你对我们的专业有了更深的钻研。
继续阅读学术论文,你会渐渐抵达人类常识的边界。
一旦抵达了边界,你便专注于此。
你花几年的时间试图突破边界。
终于有一天,你推进了它。
这个凸出来的部分,叫你获得了博士学位。
当然,对你而言,这个世界看起来不同了。
但别忘了全局是长如此的。
这是一组很生动的图画,最后那张图更是“意料之外结局”的典范。它叫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对于走在硕博道路上的人来讲是很必要的提醒:不要由于推进了一点边界而洋洋自得,也不要一味沉浸在我们的范围中,忘记了这个世界的辽阔和丰富。
04
专业剖析版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较为全方位的从学习、剖析、研究办法等几个方面讲解了本、硕、博学习有什么区别,大家节选了部分内容:
1. 本科学习与研究生学习有什么区别
本科是素质教育,是从未成年到成人的教育,是让他们完成文明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不在乎学什么专业。比如,父母对子女找配偶的需要是要找个大学生,而不是需要找学某种专业的。父母未必能讲解为何,但他们了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基本上不动手打配偶。本科教育是培养做人的品格和修养的过程。
研究生教育不是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这就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最主要不同。这个不同决定了你们应重视学习什么的问题。你们的学习带有研究性质,这对你们毕业后的工作选择与本科生有了不同。
本科生毕业后终生从事其所学专业的人数比率原则上不会超越10%。这里我说的不是上世纪50年代的本科毕业生,而是指有了博士生教育未来的本科毕业生。
硕士毕业生终生从事其硕士专业的比率会高中一年级点,约15%。而博士毕业生以博士专业为终身职业的人数应高于三分之二,低于这个标准则说明博士教育本身不成功。也可以说明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教育。
2. 硕士生学习与博士生学习有什么区别
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生有什么区别是专业水平差别,不是素质差别。两类毕业生在为人的素质上没差别,其不同是研究技能。
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工作技能,而博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学术技能。硕士生毕业后的工作主如果从每件事务性的工作,做学术研究的极少。
因此硕士生要重视学习常见性的研究技能。完成上级交待下来的任何一项事务性工作,都需要进行调查知道基本状况,判断问题的性质,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找到推行的策略和路径。
这类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学术研究的办法很像,比如,文献回顾、找到有意义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证、做出结论。
无论是研究具体的事务性问题还是研究学术性问题,都需要广义上的研究能力,了解基本的研究程序和常见的研究办法。
因为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前者是事务性的,后者是学术性的,因此你们对于学术的态度不可以一样。博士生要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即发现错误的能力,由于发现现有常识的缺点,才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
硕士生假如有了这种批判精神,那你最佳选择毕业后读博。不然,你到了工作单位,一直发现领导的决策有缺点,你会不甘心情愿地实行领导决定,你工作就做不好。因此硕士的学习主如果学研究技能,掌握怎么样将研究技能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培培养清华人的“能干、出活”精神。我以为能达做到这一点,硕士教育就达到了目的。
博士教育要紧的一点是寻求真理、发现规律、探索人类尚不了解的常识。要发现新常识不只需要研究能力,还需要学术激情和学术奉献精神。不少学术研究所发现的常识都没实质用处,不可以转化成为物质财富。
从经济学的理性角度讲,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是非理性的,由于从事这种研究的人得不到实质性的经济收益。然而,人类的科学进步就是打造在发现了不少人们觉得没用的常识的基础上的。
然而,发现新常识是有乐趣的事,于是不少博士选择在低薪资的大学就业而不选择高薪资的企业。父母常说的,“这孩子读傻了”,就是这个异化过程。社会上常说的“笨得像个博士,傻得像个教授”,就是异化的结果。当你领到博士学位证书时还没有被异化,你可能是个含金量不高的博士。